鼓吹铙歌十五首 其二 思悲公篇

思悲公。
怀衮衣。
东国何悲公西归。
公西归。
流二叔。
幼主既悟偃禾复。
偃禾复。
圣志申。
营都新邑从斯民。
从斯民。
德惟明。
制礼作乐兴颂声。
兴颂声。
致嘉祥。
鸣凤爰集万国康。
万国康。
犹弗已。
握发吐餐下群士。
惟我君。
继伊周。
亲睹盛世复何求(○同上)。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思悲公篇》是一首充满政治理想和赞颂的诗歌,核心是表达对一位贤明君主的敬仰,以及对他治国成就的歌颂。

诗歌开头以“思悲公”起兴,表达对这位“公”(可能指贤臣或君主)的怀念和敬重。“东国何悲公西归”暗示这位贤人离开东方(可能指卸任或去世),引发人们的哀思。随后提到“流二叔”,可能指历史上被流放的管叔、蔡叔,暗喻清除奸佞,为贤明统治铺路。

“幼主既悟偃禾复”是关键转折:年幼的君主醒悟后,让倒伏的禾苗重新挺立,象征国家从混乱中恢复生机。接着描写新都城的营建和礼乐制度的复兴,展现盛世气象。“鸣凤爰集万国康”用凤凰来朝的典故,形容天下太平、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

最后部分升华主题:贤君不满足现状,依然“握发吐餐”(形容勤政爱民,连吃饭洗头都顾不上)招揽人才。结尾“亲睹盛世复何求”直抒胸臆:能亲眼见证这样的盛世,人生再无他求。

全诗用连环顶针的修辞(每段结尾重复作为下段开头),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通过禾苗复生、凤凰来仪等意象,将政治理想具象化,既赞颂明君贤臣的功绩,也寄托作者对清明政治的向往。语言虽古朴,但通过自然意象与政治隐喻的结合,让治国理念变得生动可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