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马来

胡马来,我马回,胡马何骄我马颓。
我弓不及弦,我衣不皇甲。
白梃足挞汝,何用兵与铩。
不战屈人理或有,血光夜照居庸口。
朝廷旰食天子忧,漫谓将军屯细柳。
不愿交河冰,胡马不得行。
但愿阴山雪,胡马不得越。
沧浪之天宁可知,胡歌满地胡儿归。
得胡一首金五十,得胡十首官三秩。
民间哗言功未真,死者既死谁为惜。
封侯在命不在勋,卫青李广皆徒云。
君不见尹吉甫、仲山甫,尔外门,我内户。
魏相任何人,而师而田不足武。
胡马来,勿复啼,沙黄草白江日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战马比喻边疆战事,通过对比"胡马"和"我马"的悬殊状态,揭露了当时军事防御的困境。

开头用战马的状态对比:胡人战马趾高气扬,我军战马疲惫不堪。士兵们连弓都拉不开,盔甲都来不及穿,只能用白木棍应战。这里暗示军队准备不足、装备简陋的窘境。

诗中提出"不战而胜"的理想,但现实是居庸关外血流成河。朝廷焦虑不安,将军们却像汉代周亚夫屯兵细柳那样消极防御。百姓们只盼着天气帮忙:要么河水结冰阻挡胡骑,要么大雪封山拦住敌人。

后半段讽刺了军功制度的荒唐:杀一个敌人赏金五十,杀十个就能升官三级。但民间质疑战功真假,战死的士兵无人怜惜。诗人感叹封侯靠的是运气而非战功,像卫青、李广这样的名将也不过是传说。

最后用历史人物作对比:尹吉甫、仲山甫这样的贤臣能守住门户,而现在的将领们既不会打仗又不会屯田。结尾"胡马来,勿复啼"的重复,暗示战事循环往复没有尽头,在荒凉的边塞景象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

全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批判了当时军事制度的腐败无能,表达了对边疆战事持续不断的忧虑,以及对普通士兵命运的同情。

王叔承

王叔承(1537—1601) 明诗人。初名光允,字叔承,晚更名灵岳,字子幻,自号昆仑承山人,吴江人。喜游学,纵游齐、鲁、燕、赵,又入闽赴楚。叔承以其无礼贤下士之实意,赋诗离去。又客大学士李春芳家,嗜酒。春芳有所纂述,常醉卧弗应,久之乃请其归。太仓王锡爵是其布衣之交,对三王并封之议,遗书数千言规劝之,锡爵为此叹服不已。其诗为王世贞兄弟所推崇。曾纵观西苑园内之胜,作汉宫曲数十阕,流传于禁中。著作有《潇湘编》、《吴越游集》、《宫词》、《壮游编》、《蟭螟寄杂录》、《后吴越编》、《荔子编》、《岳色编》、《芙蓉阁遗稿》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