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译文及注释

剑江春水绿沄(yún)沄,五丈原头日又曛(xūn)
剑江的春水啊,汹涌而明净;五丈原的太阳,也只剩余影。
武侯:即诸葛亮,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任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五丈原。剑江:水名,在四川剑州(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沄沄:江水涌动的样子。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曛:昏暗。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原有基业还未能由刘禅控制,巨星陨落,你已经病死军营。
后主:即刘禅。

南阳祠(cí)宇空秋草,西蜀(shǔ)关山隔暮云。
南阳祠堂,只剩下枯黄的秋草;西蜀关山,也笼罩在暮云之中。
南阳祠宇:据传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卧龙岗),这里也有武侯庙等古迹。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汉室正统未续,名声流传万古,不要以成和败,论列三国英雄。
正统:南宋后,三国中奉蜀汉为正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剑江的春水啊,汹涌而明净;五丈原的太阳,也只剩余影。
原有基业还未能由刘禅控制,巨星陨落,你已经病死军营。
南阳祠堂,只剩下枯黄的秋草;西蜀关山,也笼罩在暮云之中。
汉室正统未续,名声流传万古,不要以成和败,论列三国英雄。

注释
武侯:即诸葛亮,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任丞相。刘禅继位后,封为武乡侯。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五丈原。
剑江:水名,在四川剑州(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沄沄:江水涌动的样子。
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曛:昏暗。
后主:即刘禅。
“大星”句:谓诸葛亮之死。
南阳祠宇:据传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卧龙岗),这里也有武侯庙等古迹。
正统:南宋后,三国中奉蜀汉为正统。

创作背景

此诗原题刻于成都武侯祠壁间,今已不存。人们一直传为明代杨慎撰,实误。

赏析

这既是一首凭吊诗,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集中向诸葛亮表达了崇敬仰慕之情,也指出蜀汉事业的败亡在于刘禅。

首联从诸葛亮在世时活动的重要地点入笔,展开题武侯庙全诗。剑江是诸葛亮率军北伐必经之处,五丈原则是他损命之地。这两个极富典型意义的地点,浓缩了诸葛亮由生至死的过程。作者拜谒武侯庙时,跟前出现了“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这绝非实景,而是作者的想像,为的是渲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抒写作者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哀惋心情。

颔联直接揭示谙葛亮壮志未酬的哀伤。诗句直来直去,有助于悲情的表达。颈联又掉转笔锋,再用首联的路数。表现对诸葛亮由衷的悼念之情。作者眼前是武侯庙里的萧疏秋草,却不见傍晚暮霭阻遮的西蜀关山,凄凉迷茫的景色,烘托了作者的哀伤和痛惜。

前三联的基调是低沉、抑郁的,而尾联却蓦然挣脱出来,客观而又公允地为诸葛亮的一生作出了评价:诸葛亮精神传万古,莫以成败论英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好的,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这首诗。

这首诗是写关于武侯庙的,武侯庙是纪念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庙宇。让我们逐句看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首句“剑江春水绿沄沄”,描绘了剑江一带春天时的生机勃勃景象,江水绿得如宝石一般,充满了活力和生机。这里也暗含了诸葛亮生前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希望和机遇。

接着,“五丈原头日又曛”,五丈原头指的是诸葛亮北伐时的战场,日落西山,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终结。这句诗表达了诸葛亮虽然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

第三句“旧业未能归后主”,表达了诸葛亮心中的遗憾和担忧,他的事业未能完成后主刘禅的托付,也就是说他的北伐大业没有完成。

第四句“大星先已落前军”,大星落指的是诸葛亮的去世,前军则是他的北伐军队。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在军中离世的情况,使得他的离世更加具有悲剧色彩。

第五句“南阳祠宇空秋草”,南阳是诸葛亮的故乡,祠宇则是纪念他的地方。空秋草表达了荒凉和落寞,这里则是表达了对诸葛亮故居的怀念和感慨。

第六句“西蜀关山隔暮云”,西蜀是蜀汉的所在地,关山阻隔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思念无法跨越时空的阻隔。暮云则是时间流逝的象征,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最后一句“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正统指的是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所代表的正义力量,他的精神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莫将成败论三分则是告诫人们不要只看表面的成败来评价诸葛亮的一生和他所努力的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富有深意的语言,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和赞美,展现了他生前的壮志和遗憾,以及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