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令 其二 舟中阅唐诗纪事王起李绅张籍令孤楚于白乐天席上各赋一字至七字诗以题为韵遂效其体为花风月雪四首宋人名

风。
偃草,飘蓬。
过竹院,拂兰丛。
柳提摇绿,花径飞红。
青缸残燄灭,碧幌嫩凉通。
漆园篇中竽籁,兰台赋里雌雄。
无影迥随仙客御,有情还与故人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风的多面特性,用生动的意象展示了风的柔和与力量,以及它在自然和生活中的独特作用。让我们逐句分析:

1. 风。偃草,飘蓬。 - 首句直接点明主题——风。风可以让草低伏、让蓬草漂浮。这里用“偃草”和“飘蓬”两个形象的词,描绘了风的轻柔与有力。

2. 过竹院,拂兰丛。 - 风经过竹林的小院,拂过兰花丛。这里通过“竹院”和“兰丛”这样的环境,进一步烘托了风的柔和。

3. 柳提摇绿,花径飞红。 - 风吹过柳树,让柳枝摇曳,显现出一片绿色;吹过花径,花瓣随风飞舞,呈现一片红色。通过“柳提摇绿”和“花径飞红”,诗人用色彩鲜明的画面,展现了风的多变和美丽。

4. 青缸残焰灭,碧幌嫩凉通。 - 风过之后,夜色中的青色油灯火焰变弱,最终熄灭;凉意透过绿色的窗帘,沁入室内。这里描绘了风带来的夜晚变动和清凉感,让人感受到风的温和。

5. 漆园篇中竽籁,兰台赋里雌雄。 - 这是引用典故。《庄子·齐物论》中讲到“竽籁”,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声;“兰台赋里雌雄”则是借指赋文中风的雌雄变化,体现了风在文学中的不同形象。通过引用这些典故,诗人丰富了风的象征意义,让它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载体。

6. 无影迥随仙客御,有情还与故人同。 - 最后两句中,“无影迥随仙客御”描绘了风像仙人一样无形无影,却无处不在;“有情还与故人同”则表达了风虽然无形,但它依然能触动人心,就像故人一样亲切。这两句总结了风的特性,让它显得既神秘又温暖。

整首诗通过对风的细腻描写,表达了风在自然与人心中的多重面貌,既有自然界的风,也有文化和情感中的风,展现了风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