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陈彦理遗石经寄诗索石鼓文作
横山先生多古玩,太学石经分我半。
魏公世藏资州本,金石录中还散乱。
当时爱奇巧收拾,笔画昭回映云汉。
流传到我乃不远,虬甲凤毛真可惋。
自从得此未有报,岐右石鼓天下观。
昔则敲火今断臼,骆驼载归石尽烂。
仓沮以后即史籀,先代遗宝列圭瓒。
中郎变篆生八分,二者不敌何足算。
先生嗜书出法帖,青桐垩壁手脱掔。
漆书科斗不通俗,蛇蚓蟠结强涂窜。
先生博学抱圣经,焚膏继晷日耽玩。
韦编铁擿只纸传,邹鲁精髓合淹贯。
国子门开尘没城,蓬莱阁废草堆岸。
春秋徒闻璧可假,道德讵信鹅能换。
古今所重在周典,周史面目极□□。
圣心不死不在石,日月行天旦复旦。
吾家故纸本不惜,骊颔有珠吾欲锻。
向来见辱亦云然,焦尾之馀争免爨。
先生安坐幸勿躁,岁晚相逢笑拍案。
屏除许事不须说,好与吾儒峙桢干。
魏公世藏资州本,金石录中还散乱。
当时爱奇巧收拾,笔画昭回映云汉。
流传到我乃不远,虬甲凤毛真可惋。
自从得此未有报,岐右石鼓天下观。
昔则敲火今断臼,骆驼载归石尽烂。
仓沮以后即史籀,先代遗宝列圭瓒。
中郎变篆生八分,二者不敌何足算。
先生嗜书出法帖,青桐垩壁手脱掔。
漆书科斗不通俗,蛇蚓蟠结强涂窜。
先生博学抱圣经,焚膏继晷日耽玩。
韦编铁擿只纸传,邹鲁精髓合淹贯。
国子门开尘没城,蓬莱阁废草堆岸。
春秋徒闻璧可假,道德讵信鹅能换。
古今所重在周典,周史面目极□□。
圣心不死不在石,日月行天旦复旦。
吾家故纸本不惜,骊颔有珠吾欲锻。
向来见辱亦云然,焦尾之馀争免爨。
先生安坐幸勿躁,岁晚相逢笑拍案。
屏除许事不须说,好与吾儒峙桢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两位文人之间关于珍贵文物"石经"和"石鼓文"的交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对学问传承的思考。
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开头(1-8句)讲朋友陈彦理把珍贵的太学石经拓本分了一半给作者。这些石经文字精美如云中星辰,传到作者手中时已经残缺不全,像龙鳞凤毛般珍贵难得。
2. 第二部分(9-16句)作者说自己还没回礼,就想到更珍贵的岐山石鼓文。这些周朝遗留下来的文字瑰宝,比后来发展的八分书体更有价值。这里用"骆驼载归石尽烂"的典故,暗示文物在运输中容易损坏。
3. 第三部分(17-26句)称赞陈彦理勤奋好学,整天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感叹现在国子监荒废,文化传承受阻。用"春秋借璧"和"书圣换鹅"的典故,表达真正有价值的不是这些文物本身,而是其中蕴含的圣贤思想。
4. 结尾(最后8句)作者说自己虽然家传古籍,但更看重其中智慧。劝朋友不要着急,等见面时再畅谈。最后强调要抛开琐事,专心做学问的栋梁之才。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虬甲凤毛"等生动比喻形容珍贵文物 - 通过文物往来展现文人友谊 - 提出"圣心不在石"的深刻见解,强调思想比实物更重要 - 结尾温馨幽默,劝朋友别着急,等见面详谈
全诗在谈论文物交流中,表达了文化传承的真谛:真正珍贵的是文物承载的思想智慧,而不是器物本身。这种见解在今天依然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