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王安石纪念馆感怀,次荆公《送郑叔熊归闽》韵(2008.4)
笔阵何堂堂,举世罕匹敌。
骏足千里驰,所向无南北。
抗论朝野惊,口讲更指画。
糟粕瞥眼过,粹美常独得。
垢面诵经史,华堂耽蔬食。
惜哉性执拗,律条每苛刻。
政令犹未颁,已耗苍生力。
群小皆腾飞,君子路幽仄。
苏黄持异见,遂作迁谪客。
我立塑像前,歆慕转凄恻。
古今横胸际,波澜未能息。
抚河汤汤流,忧端凭谁塞!
骏足千里驰,所向无南北。
抗论朝野惊,口讲更指画。
糟粕瞥眼过,粹美常独得。
垢面诵经史,华堂耽蔬食。
惜哉性执拗,律条每苛刻。
政令犹未颁,已耗苍生力。
群小皆腾飞,君子路幽仄。
苏黄持异见,遂作迁谪客。
我立塑像前,歆慕转凄恻。
古今横胸际,波澜未能息。
抚河汤汤流,忧端凭谁塞!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述了参观王安石纪念馆的感受,并引用了王安石的诗作《送郑叔熊归闽》的韵脚进行创作。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王安石的政治生涯中的一些遗憾和挫折进行了反思。
开篇“笔阵何堂堂”,诗人首先赞美了王安石在文坛上的地位,说他的文章气势磅礴,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比。接着,诗人用“骏足千里驰”来比喻王安石在政坛上的壮志与远见,表明了他在朝中提出的主张和改革措施带来的深远影响。
“抗论朝野惊”和“口讲更指画”则进一步描述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和努力。诗人认为,虽然王安石有时会有些过分严厉(“垢面诵经史,华堂耽蔬食”),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着真实和朴素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其性情倔强(“惜哉性执拗”),加上严格的法令(“律条每苛刻”),导致改革的政令还未正式颁布,就已经耗费了国人的精力和财力(“政令犹未颁,已耗苍生力”)。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描述了王安石政治生涯中的困境,比如苏东坡和黄庭坚等人的不同意见导致了王安石的贬谪(“苏黄持异见,遂作迁谪客”)。诗人站在王安石的塑像前,心中充满敬仰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丝凄凉和惋惜。最后,通过“抚河汤汤流,忧端凭谁塞”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王安石未竟事业的感慨以及对解决这些困境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王安石形象的描绘和对其人生经历的回顾,传达出一种既敬仰又慨叹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