辘轳金井 客夜寄曼花楼

那人归后,路迢迢、水隔更兼山隔。况我他乡,尚依人为客。

蘼芜满陌。已不是、向来浓碧。几许春光,斜阳送老,乌头啼白。

高楼梦回天已夕。记银屏掩笑,珠帐留舄。涩尽筝丝,剩苍苔粘席。

明蟾遥射。换一种、可怜愁色。要不相思,偏听断柝,又闻哀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思念,情感细腻动人,像一首深夜的独白。

上片(前半部分)从空间距离切入,用"那人归后"开篇,点明思念对象已远去。"路迢迢"三句像镜头拉远,山水重重阻隔的画面感很强。接着转向自身处境:"依人为客"四个字道尽寄人篱下的漂泊感。最妙的是用蘼芜(野草)变色的细节,暗示时光流逝——连野草都不再鲜绿,何况人呢?最后"斜阳送老,乌头啼白"用夕阳、乌鸦的意象,把孤独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下片(后半部分)转入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梦中回到高楼相聚的甜蜜("银屏掩笑"的娇羞、"珠帐留舄"的温存),醒来却只剩苍苔粘席的凄凉。这里"涩尽筝丝"的比喻很独特,琴弦干涩既是实写乐器蒙尘,又暗喻情感枯竭。月光在这里不是浪漫的,而是"可怜愁色"的帮凶。结尾最扎心:明明想停止思念,偏偏听到打更声和哀怨笛声,这种"越逃避越深刻"的心理描写非常真实。

全词就像用文字编织的蒙太奇:山水阻隔的画面、野草变色的特写、梦中笑颜与醒后苍苔的对比,最后落在夜半笛声的余韵里。不用直接说"我好想你",但每个意象都在说思念;不刻意渲染悲伤,但孤独感从字缝里渗出来。这种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正是古典诗词最打动人的地方。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