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夔州城楼远眺八阵图遗址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历史遗迹的荒凉景象,抒发了对三国往事的追忆和感慨。
首联"永安宫殿莽榛芜,炎汉存亡六尺孤"写刘备托孤的白帝城宫殿已荒草丛生,暗示蜀汉的兴亡系于幼主刘禅一人之身。用"六尺孤"这个具体形象,生动表现了历史重任压在孩童肩上的悲凉感。
颔联"城上风云犹护蜀,江间波浪失吞吴"是精妙的对仗:城头风云仿佛还在守护蜀地,而江中浪花却已不见当年吞灭东吴的气势。这里用拟人手法,让自然景物承载历史记忆。
颈联"鱼龙夜偃三巴路,蛇鸟秋悬八阵图"继续用生动的自然意象:夜晚鱼龙静伏在三巴水道,秋日里蛇鸟阵形仍悬在八阵图上。既写实景,又暗喻诸葛亮布阵的军事智慧。
尾联"搔首桓公凭吊处,猿声落日满夔巫"将镜头拉回现实:作者像当年桓温一样在此凭吊,只听得猿声哀鸣,落日余晖洒满夔门巫峡。以声景交融的画面,传递出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全诗最动人的是将眼前荒凉景象与历史风云巧妙交织:杂草丛生的宫殿、江浪、鱼龙、蛇鸟阵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通过这种时空穿越般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辉煌历史的消逝与永恒。诗中"风云护蜀""波浪吞吴"等拟人化描写,既形象又富有想象力,让冰冷的遗址焕发出历史温度。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