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山木有时枯,江鱼有时渴。
人生天地间,岂能千古活。
渴者非自乾,枯者非自割。
人惟人其人,生杀天予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大自然的现象来比喻人生的无常,语言直白却充满哲理。

开头用"山上的树会枯萎,江里的鱼会干渴"这样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出"人活在世上怎么可能永远不死"这个残酷却真实的道理。这里不是在讲悲观主义,而是用自然规律来打比方——就像树木枯萎、鱼儿缺水一样,人的死亡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中间四句进一步解释:树木枯萎不是自己砍自己,鱼儿干渴也不是自己弄干水。这是在说死亡不是人自己能决定的,就像大自然的变化不受个体控制一样。诗人用这种对比强调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明白生死不由自己掌控。活着还是死去,都是上天决定的。这里不是宣扬迷信,而是用"天"来代指那些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和命运力量。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日常可见的事物(枯树、干渴的鱼)来讲一个深刻的道理,把抽象的生死问题说得特别接地气。它不是在劝人消极,而是让人坦然接受生命有限这个事实,有点像现代人常说的"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

邹智

邹智(1466—1491)字汝愚,号立斋,又号秋囦,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十二岁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第一,即有志擿奸发伏。曾上书明宪宗,建议亲贤良,疏宦官,罢浮冗而广求风节之臣,考经史之义理而明圣学。邹智至广东,闻理学陈宪章讲学于新会,乃往受业,自此学益精深。弘治四年(1491)因病卒于官,年仅二十六岁。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邹智诗文多发于至性,不加修饰。撰有《立斋遗文》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