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谒史公祠

昔闻梅花岭,想像梅花万树岭高耸。
今日来游得见之,梅如樲棘岭如埤。
岭兮梅兮焉足取,中有碧血溅此土。
过客停车低首驰,献花争拜史公祠。
祠龛遗像犹如昔,清癯沉毅见风格。
可怜当日守扬州,壮心义忿何能休。
国破城亡身与共,临难方识书生用。
二分明月夜光寒,多情长照汉衣冠。
吁嗟乎!
衣冠之思吊未已,重看旧局翻新纪。
冢边胡马逐归胡,史公纵死原不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去梅花岭拜谒史可法祠堂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对比想象与现实的落差,突出了史可法精神的伟大。

开头四句说:以前听说梅花岭,想象中应该是梅花满山、山势高耸的壮观景象。结果实地一看,梅树像酸枣树一样矮小,山岭也像个土坡。这里用"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对比手法,为下文铺垫。

但紧接着转折:这样的景致有什么好看的呢?关键在于这里洒过忠臣的鲜血。路过的人都会停车致敬,争相在祠堂献花。这里点出史可法精神的感召力比自然景观更有吸引力。

中间详细描写祠堂里的遗像:清瘦坚毅的面容保持着生前的风格。回忆他当年死守扬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直到城破殉国,这才让人看清读书人的骨气。这里用"二分明月"的典故(扬州代称),说月光至今仍照耀着汉家衣冠,暗示精神长存。

最后发出感叹:人们对忠臣的追思不会停止,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年清兵入侵的旧事,如今以新的形式重演。但就像胡人最终退去一样,史可法这样的精神永远不会真正消亡。结尾"纵死原不死"用矛盾修辞法,强调精神不朽。

全诗妙在: 1. 用"期待落差"引出更深层的价值 2. 把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结合 3. 古今对照,暗示精神传承 4. 结尾升华,给人希望

就像我们参观红色景点,可能建筑本身普通,但想到当年发生的故事,就会肃然起敬。诗人也是通过这种体验,告诉我们:有些精神比风景更值得铭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