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变行路难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前驱引旗节,千重阵云匝。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征战的壮烈画面,核心是军人舍小家为国家的豪情。

傍晚时分,风中传来悲凉的号角声,战马嘶鸣与风声交织。先头部队举着军旗开路,战场上黑压压的敌阵像乌云般层层包围。敌军首领从阴山冲下来,飞沙走石间只听见砂砾呼啸。战士们想的是一战立功封侯,哪还顾得上思念家乡的妻儿。

全诗用四个镜头快速切换: 1. 听觉开场(号角、马嘶)营造紧张氛围 2. 视觉冲击(千重敌阵如黑云压顶) 3. 环境特写(砂砾飞舞的战场) 4. 心理描写(军人建功立业的决心)

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的对比:血腥战场上,军人把对家人的思念硬生生转化成"拼死一战"的狠劲。这种"硬汉柔情"的写法,比直接写思乡更有力量,让人看到战争背后普通人的牺牲。

诗人用"砂砾空飒飒"这样的环境细节,代替直接描写厮杀,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就像电影里的"无声胜有声",反而更显出战争的残酷。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