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女子行

北来诸军飞渡江,突骑一夜满岳阳。
楼头火起入闾巷,曹逃偶走如牛羊。
巴陵女子尚书妇,生平不识门前路。
乱兵驱出势仓皇,夫婿翁姑在何处?
吞声掩泪行且啼,啼痕沾湿越罗衣。
此身忍使人再辱,裂帛暗写临终诗。
上言社稷安危事,下说投江誓天志。
一回宛转一悲辛,心折魂飞不成字。
诗成泪尽赴江流,蛾眉萧飒天为愁。
芙蓉零乱入秋水,玉骨直葬青海头。
古来烈妇才一二,谁似巴陵更文理。
名与长江万里流,丞相魏公还不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战乱中的悲剧故事,通过一位巴陵女子的遭遇,展现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和人性中的刚烈气节。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战争爆发(前四句):北方军队突然渡过长江,骑兵一夜之间占领岳阳城。战火烧到居民区,百姓像受惊的牛羊一样四散逃命。这里用"飞渡""突骑"等词突出了战争的突然性和破坏力。

2. 女子遭遇(中间十二句):一位官员的妻子(尚书妇)在混乱中被乱兵抓走,与家人失散。她一边哭泣一边被驱赶,最终选择投江自尽。临死前,她撕下衣料写下绝命诗,既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表明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诗中"裂帛暗写""心折魂飞"等细节生动展现了她的痛苦与决绝。

3. 精神礼赞(最后四句):诗人将这位女子比作历史上少有的烈妇,赞美她的文章气节。认为她的名字会像长江一样流传千古,连当时的丞相魏公都比不上她。这里用"芙蓉零乱""玉骨直葬"等意象,赋予死亡一种凄美的色彩。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 通过具体人物遭遇反映战争残酷,比直接描写战场更触动人心 - 塑造了一个刚烈又有文化的女性形象,她在绝境中仍保持尊严 - 临终写诗的细节极具感染力,展现人在极端处境下的精神力量 - 最后将个人悲剧升华,赋予其历史意义

诗人没有直接批判战争,而是通过一个普通人的悲剧命运,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战争的罪恶,这种写法比直接说教更有力量。同时,诗中女子表现出的气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格尊严的重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