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卢端公归台卢校书之夏县

绵绵堤草拂征轮,龙虎俱辞楚水滨。只见胜之为御史,
不知梅福是仙人。地推八米源流盛,才笑三张事业贫。
一种西归一般达,柏台霜冷夏城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一位姓卢的朋友回夏县(今属山西)的情景。全诗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和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仕途顺利的祝贺,也暗含对官场现实的感慨。

前两句描绘送别场景:堤岸上茂密的青草轻拂着远行的车轮,朋友即将离开楚水之滨(可能指湖北一带)。这里用"龙虎"比喻朋友才华出众,离开这片土地。

中间四句用了两个典故:先说朋友像古代名臣"胜之"一样当上了御史(监察官),却不知道另一位历史人物"梅福"其实是成仙的高人。这里暗指官场只看重表面功名,却忽略了真正的贤才。接着夸赞夏县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八米"指肥沃之地),朋友在那里定能大展宏图,反而笑话那些靠写文章出名的"三张"(西晋文人)成就不足。

最后两句点题:虽然都是往西边去(柏台指御史台,夏城即夏县),但朋友此去是春风得意,而御史台那边却是霜寒之地。这里形成冷暖对比,既祝贺朋友荣归故里,又暗示官场冷暖自知的现实。

全诗妙在把送别的祝福、对朋友的赞美和对官场的暗讽,都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和历史典故中,既显得情真意切,又不失含蓄深沉。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