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长城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通过咏史诗的形式,对秦始皇修筑长城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1. 背景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秦朝。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旨在使整个国家更加稳定和富强。

2. 诗中的赞美与批评:诗的前两句“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表达了诗人对秦始皇统一六国,使天下太平的赞美。然而,后两句“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则转而批评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行为。

3. 主题探讨:诗中的“祖舜宗尧”指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君主,如舜和尧,他们的统治被诗人视为太平盛世。对比之下,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行为被批评为“苦苍生”,即给百姓带来了苦难。这里的“祸起萧墙内”形象地说明了秦朝内部的问题和矛盾,暗示了秦朝的衰落是由于内部问题,而不是外部威胁所导致的。

4. 长城的意义:长城是古代防御工程的代表,它被用来抵御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侵扰。然而,在这首诗中,长城的修建被视为“虚筑”,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国家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

5. 历史反思: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秦始皇修筑长城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思。诗人认为,秦始皇应当更好的处理内部矛盾,而不是过度依赖军事防御。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比秦始皇之前的君主与秦始皇的统治,以及对长城修建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国家的内部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胡曾

胡曾,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十分爱好游历。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