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寻访道士的闲适画面,充满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趣味。
前两句写寻访过程:诗人与友人走过小桥,沿着松树掩映的小路来到一座道观("琳宫"指道观)。这里用"寻幽"二字点明此行目的——寻找清幽之地,暗示对远离尘嚣的向往。
中间四句用色彩和细节勾勒道观环境:风吹过檐下的竹林,绿浪翻涌;雨后庭院里,石榴花凋零却更显红艳。这两句通过"绿"与"红"的鲜明对比,形成视觉冲击。接着转到人文景观:斑驳的古碑上刻着难辨的篆字("古籀"),书架上独独放着道教经典《参同契》。这些细节既展现道观的历史感,又暗含对道士修行的敬意。
最后两句生动刻画人物:道士捋着胡须开怀大笑,原来是在欣赏刻在石鼎上的精巧诗句。这个特写镜头让超然的道士形象瞬间鲜活起来,石鼎诗联的细节也呼应前文的古雅氛围。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远行、观景到人物特写,既有"风摆竹""雨打榴"的动态美,又有"古碑""道经"的静态沉淀。最妙的是结尾的道士笑容,让整个寻访过程在轻松氛围中收尾,透露出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欣赏。诗中"绿""红"的色彩搭配,"风""雨"的自然元素,与人文遗迹相映成趣,传递出中国古代文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典型情趣。
赵汝鐩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