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命司对联

春恨秋悲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对联,也就是两句诗组成的作品。首先,我们可以逐句分析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上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这句诗表达的是四季更迭带来的情感变化。春天万物复苏,但也可能因为美好的短暂而感到哀伤;秋天则是丰收的季节,但同时也带来落叶归根的悲凉。诗人在此表达的是无论春夏秋冬,所有的情感悲伤和欢乐都是人们自己内心引发的。也就是说,人们的情绪并不是被外部环境决定的,而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所致。

下联:“花容月貌为谁妍”。这句诗用美丽的花容月貌作为比喻,表达的是美好事物为谁而存在的疑问。这里的“花容月貌”可以理解为美丽的自然景色或者美丽的人物形象。“为谁妍”则表达了这些美好事物是为了谁而展现其美丽。诗人似乎在暗示,这些美好的事物尽管存在,但它们的美丽究竟是为了谁?或者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什么目的?

整体来看,这首对联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层的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是自然界的美好景色还是人的情感变化,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和目的。人们应该深入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和感受。这样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后,希望即使是非文学专业人士也能理解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它提醒我们,无论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还是身边的美好事物,背后都有其深层的原因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