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都春·和梦窗
钗梁旧燕。
怅尘满镜台,奁衣慵换。
笛里暮愁,琴里秋心春痕短。
高楼明月吹箫伴。
隔瀛海、仙山天远。
乱莺啼后,碧苔院宇,履綦谁见。
江馆。
萧萧夜雨暮云外,尚把鸾音凝盼。
骑省费词,元相悲怀谁深浅。
朱颜省识春风面。
倩谁写、真真行看。
芳魂纵使招来,怕随梦散。
怅尘满镜台,奁衣慵换。
笛里暮愁,琴里秋心春痕短。
高楼明月吹箫伴。
隔瀛海、仙山天远。
乱莺啼后,碧苔院宇,履綦谁见。
江馆。
萧萧夜雨暮云外,尚把鸾音凝盼。
骑省费词,元相悲怀谁深浅。
朱颜省识春风面。
倩谁写、真真行看。
芳魂纵使招来,怕随梦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对逝去爱情的追忆和伤感,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上片通过"旧燕""尘满镜台"等细节,勾勒出一个懒于梳妆的女子形象。她曾经和爱人在明月高楼中吹箫相伴,如今却像隔着仙山大海般遥远。这里用"笛愁""琴心"暗示音乐承载的思念,而"春痕短"则暗喻美好时光短暂。结尾处"乱莺啼""碧苔院宇"的寂静场景,更凸显了爱人足迹消失后的孤寂。
下片转到江边旅舍的雨夜,女子仍在期盼爱人的音讯。"骑省""元相"借用古代官员典故,表达"再多的文字也写不尽悲伤"的感慨。"朱颜"指青春容颜,但如今只能靠画像回忆爱人面容。最后两句最为动人:就算能把爱人的魂魄招回来,恐怕也会像梦一样消散——这种明知无望却仍忍不住期待的矛盾心理,把思念写到了极致。
全词妙在将具体物品(钗梁、镜台)与抽象情感(愁、心)结合,通过"隔瀛海""随梦散"等超现实想象,把寻常的思念升华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永恒遗憾。语言看似婉约,实则情感浓烈,让读者感受到爱情消逝后那种抓不住、留不下的深切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