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背庭缘恐花羞坠。心事遥山里。小帘愁卷月笼明。一寸秋怀禁得、几蛩(qióng)声。
缘:因为。蛩:此处指蟋蟀。
井梧不放西风起。供与离人睡。梦和新月未圆时。起看檐(yán)蛛结网、又寻思。
井梧:井边的梧桐。唐女诗人薛涛有《井梧吟》诗。檐蛛:屋檐下的蜘蛛。
注释
缘:因为。蛩(qióng):此处指蟋蟀。
井梧:井边的梧桐。唐女诗人薛涛有《井梧吟》诗。
檐蛛:屋檐下的蜘蛛。
鉴赏
《虞美人》,唐教坊曲。《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双调,有两格,其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此首为第一格。
“背庭”两句怕赏花,并触发怀乡情。“背”,即弃也,这儿引申为“不去”。此言词人不去庭园赏花,是因为怕园中之花被人滥赏而愤而早凋。其实这并非是“花羞坠”,而是人有愁,且惜花也。词人心中愁的是羁旅在外,因秋至而起乡愁,所以词人的心早已不在乎欣赏什么花,而是已飞向群山阻隔的故乡——四明。“小帘”两句,言词人卷起帘子放那明亮的月光入室,室中瞬时由朦胧转为清晰,词人的心境也随之由浓愁减为轻忧。但是,心境刚刚转好,却又因“举头望明月”,两耳闻蛩鸣,使他又添一重怀乡新愁。
“井梧”两句,紧承上片,发挥思乡情。言秋风起,桐叶落,簌簌的落叶声,似那西风烦人的脚步声,在室外徘徊不去。词人羁旅在外,夜闻此声,辗转反侧,更是因离愁别恨而不能成眠。“梦和”两句,言词人即使在睡梦中,也在思念亲人。他说:我们分居两地多像天上的弯弯新月,还不到十五团圆之时。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醒后不能成寐,他索兴披衣起来,踱到室外,见屋檐边蜘蛛正在周而复始地劳碌结网,不禁又联想到自己也与它一样,为生计所迫,在他乡劳碌奔波度日的处境。真是对景伤情,徒添悲伤。据词意此词应是词人早期之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虞美人·秋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一个人在秋天夜晚的孤独与思念。
上片(前四句)写实景与心境: - 开篇"背庭缘恐花羞坠"用拟人手法,写人背对庭院,仿佛怕看见花朵因秋意而凋落,暗示内心的脆弱。 - "心事遥山里"将抽象心事比作远山,体现愁绪的绵长沉重。 - 后两句写主人公卷起窗帘,月光透进来,蟋蟀的鸣叫更添秋夜寂寥。"一寸秋怀"形容愁绪虽小,却经不起几声虫鸣的撩拨,展现敏感心境。
下片(后四句)转入梦境与沉思: - "井梧不放西风起"写梧桐树仿佛拦住秋风,营造静谧环境让离人安睡,实际是愁绪难眠的委婉表达。 - 梦中见到未圆的新月,暗示团圆未遂的遗憾。 - 结尾最耐人寻味:醒来看见屋檐蜘蛛结网,这个日常细节引发深思。蛛网既可象征思念的纠缠,也暗示时间流逝(古人观察蛛网占卜吉凶),将无形的愁思具象化。
全词亮点: 1. 善用微小意象(落花、蟋蟀、蛛网)放大情感 2. "不放""供与"等拟人化表达赋予景物人性温度 3. 从实景到梦境再回归现实的构思,展现辗转难眠的心理过程 4. 未直接说"思念",但通过"离人""未圆月"等意象自然流露
就像用一组秋夜特写镜头,拍出了人人都有过的失眠夜:听见虫鸣觉得吵,看见月光觉得冷,连蜘蛛结网都能盯着发呆半天——把那种说不清的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