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水国浮家,渔村古隐,浪游惯占花深。
犹记得、琵琶半面,曾湿衫青。
不道江空岁晚,桃叶渡、还叹飘零。
因乘兴,醉梦醒时,却是山阴。
投闲倦呼俦侣,竟棹入芦花,俗客难寻。
风渺渺、云拖暮雪,独钓寒清。
远溯流光万里,浑错认、叶竹寰瀛。
元来是、天上太乙真人。
犹记得、琵琶半面,曾湿衫青。
不道江空岁晚,桃叶渡、还叹飘零。
因乘兴,醉梦醒时,却是山阴。
投闲倦呼俦侣,竟棹入芦花,俗客难寻。
风渺渺、云拖暮雪,独钓寒清。
远溯流光万里,浑错认、叶竹寰瀛。
元来是、天上太乙真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渔村隐士的浪游生活,充满江湖气息和超脱世俗的意境。
上片以"水国浮家"开篇,用渔村、浪游等意象勾勒出一个漂泊江湖的隐者形象。"琵琶半面"这个细节很生动,让人联想到江上偶遇歌女的场景,衣衫被泪水打湿的描写又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哀愁。后半段写岁末江空的寂寥,用"桃叶渡"这个典故暗喻离别之苦,但主人公依然保持随性,酒醒时发现自己已到山阴,这种意外的转折展现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下片写隐士厌倦应酬,独自划船进入芦花深处。这里用"暮雪"形容白云,"独钓寒清"的意象特别传神,把孤独垂钓的画面写得既清冷又高雅。最后的神来之笔是主人公溯流而上时,恍惚间把竹叶错认成仙境,才发现遇见了太乙真人,这个结尾突然将平凡的渔隐生活升华到遇仙的境界,给全词增添了奇幻色彩。
整首词最妙的地方在于:表面写渔隐生活,实则通过"错认仙人"的瞬间,展现了主人公超然物外的心境。那些江上的漂泊、独钓的孤寂,最终都化作了与仙人相遇的契机,暗示真正的隐士精神就是能在平凡中发现神奇。词中"俗客难寻"与"太乙真人"的对比,更是巧妙地表达了"大隐隐于市"的哲理。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