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小令像一幅精致的手掌捧月图,把寻常的掬水动作写得仙气飘飘。
前两句用"桂花影""金波""瑶池""银河"这些闪亮的意象搭建舞台——月光下的水面仿佛仙界水池,倒映着碎金般的星光。这里没有直接写月亮,但所有光影都在暗示月色的存在。
第三句突然把镜头拉到特写:女子雪白的手臂浸在月光中,"无那"(无奈)二字很妙,既写出月光美得让人无可奈何,又透露出她想留住这美景的徒劳。
最精彩的是后两句动作描写。"纤纤摊破"四个字有电影感:当她小心翼翼摊开手掌,水面破碎的瞬间,却意外发现"掌上嫦娥"——既指水中月影,又仿佛真的捧住了月宫仙子。这种虚实交织的写法,把一捧水变成了连接人间与仙境的魔法。
全篇仅31字,却完成了从宏观星空到微观掌心的视角切换,用月光作线索,把天界银河、人间手臂和水面倒影串成晶莹剔透的意象项链。最平凡的生活片段,被诗人点化成充满童话感的仙界奇遇。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