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苍茫壮丽的崆峒山景象,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山间的自然之美和诗人内心的激情。
首句“石径松千尺”,诗人描述的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间石路,两旁长着高大的松树,这里以“千尺”的夸张手法突出了松树的高度,给人一种巍峨之感。
“荒凉屋数椽”,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荒凉的山中小屋,这里“数椽”是数量很少的意思,透露出山间生活的简朴和宁静。
“苍云飞绝峤,白日下寒泉”,这两句描绘了山间的云雾缭绕和阳光覆盖下的寒泉,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山间的幽静,又体现了阳光的温暖,给人一种既神秘又温暖的感觉。
“水落鸥停渚,林深鹤避烟”,这两句描述了水边的鸥鸟在水落之后停留,林间的鹤在烟雾缭绕中隐匿,描绘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自然景象,体现了山中生命的和谐与自然的宁静。
最后两句“朔风频策马,去上崆峒巅”,诗人内心充满了对高峰的向往,即使面临严寒的北风,仍然策马前行,想要登上崆峒山的顶峰,展示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内心的强烈追求,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向往高峰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陈讲
陈讲,字子学,号中川,遂宁县罗家场(今四川遂宁船山区永兴镇)人。明正德十五年(1520)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监察御史,巡按陕西,升山西提学使,历河南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著《中川文集》《茶马志》。死后葬联盟乡真教寺。其乡旧有解元牌坊、名臣牌坊,早毁。隆庆四年(1570)在墓前立有御祭陈讲文石碑,亦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