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的悲惨景象,同时讽刺了和平时期官员的腐败无能,最后通过历史典故赞美了真正的治国能臣。
前两句写战乱突然爆发,百姓像虫蚁沙粒般在劫难逃。"无端"说明战争来得莫名其妙,"伏莽"指潜伏的盗匪,"兴戎"就是挑起战事。诗人用"虫沙"比喻百姓的渺小无助。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第三四句写叛乱者作恶多端("作贼头白"指为匪到老),百姓血流成河;第五六句讽刺和平时期官员只顾享乐("醉笙歌月"),等战事一起就吓得草木皆兵。
最后两句用典:汉代龚遂任渤海太守时,让百姓"卖刀买犊"(卖掉武器买耕牛),使盗匪归农。诗人感慨只有这样的官员才是真本事,暗讽当时官员既不能防患未然,又无力平息战乱。
全诗通过战乱前后的对比,揭露了官员的无能,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清明政治的向往。语言直白有力,画面感强,批判锋芒藏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
赵翼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