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宛陵条风楼寄窦常侍

乱罹(一作离)时节懒登临,试借条风半日吟。
只有远山含煖律,不知高阁动归心。
溪喧晚棹千声浪,云护寒郊数丈阴。
自笑疏慵似麇鹿,也教台上费黄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动荡不安的时节,偶然登上条风楼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活动的对比,展现了一种懒散又略带自嘲的闲适心境。

开头两句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我本懒得登高望远,今天却借着春风,在这楼上半日闲吟。这里"乱罹时节"点明时代背景,"懒登临"与"试借"形成转折,透露出作者偶然的兴致。

中间四句是登楼所见:远处的山峦已带着春天气息("煖律"指温暖的节气),但高楼上的我却萌生归隐之心。傍晚溪水喧闹,船桨激起浪花,寒云笼罩郊野,投下大片阴影。这里"远山含暖"与"寒郊阴云"形成冷暖对比,暗示作者矛盾的心情——虽然春天已至,但内心仍感寒意。

最后两句自嘲:我像只懒散的麋鹿,却也在这高台上耗费着大好光阴。"费黄金"比喻浪费时间如同挥霍金钱,这种自我调侃让全诗在闲适之余,又多了几分幽默和洒脱。

全诗妙在将乱世中的片刻宁静写得举重若轻,用山水云浪的自然变化,反衬出文人面对动荡时局时,那种既想超脱又难以真正放下的复杂心态。特别是结尾的自嘲,让这份闲适更显真实可贵。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