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沁园春二阕,不能如公哨遍之变化,又局于韵字,不能效公用陶诗之精整,姑就本语,捃拾排比,粗以自遣云
壬戌之秋,七夕既望,苏子泛舟。正赤壁风清,举杯属客,东山月上,遗世乘流。桂棹叩舷,洞箫倚和,何事呜呜怨泣幽。悄危坐,抚苍苍东望,渺渺荆州。
客云天地蜉蝣。记千里舳舻旗帜浮。叹孟德周郎,英雄安在,武昌夏口,山水相缪。客亦知夫,盈虚如彼,山月江风有尽不。喜更酌,任东方既白,与子遨游。
壬戌之秋,七夕既望,苏子泛舟。正赤壁风清,举杯属客,东山月上,遗世乘流。桂棹叩舷,洞箫倚和,何事呜呜怨泣幽。悄危坐,抚苍苍东望,渺渺荆州。
客云天地蜉蝣。记千里舳舻旗帜浮。叹孟德周郎,英雄安在,武昌夏口,山水相缪。客亦知夫,盈虚如彼,山月江风有尽不。喜更酌,任东方既白,与子遨游。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沁园春》是模仿苏轼《赤壁赋》场景的再创作,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一、画面如电影镜头 开篇像拉开历史帷幕,"赤壁风清,举杯属客"八个字就勾勒出苏轼与友人月下泛舟的画面。后续"桂棹叩舷"(船桨拍打船舷)、"洞箫倚和"(箫声应和)等动态描写,让读者仿佛听见千年前的水声与乐声。特别是"苍苍东望"这个动作特写,生动传递出苏轼凝望远方的神韵。
二、古今时空对话 词中巧妙安排了主客问答:客人感叹"孟德周郎,英雄安在"(曹操周瑜都去哪了),这其实是借古人之口提出永恒命题——再伟大的功业终将消逝。而"山月江风有尽不"的反问,暗示自然永恒,与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哲思异曲同工。
三、超脱的人生态度 结尾"任东方既白,与子遨游"最见精髓。不管夜谈多久、感慨多深,最终选择继续畅游,这种"明知人生短暂却依然热爱"的豁达,正是苏轼精神的现代回响。作者用"喜更酌"的"喜"字,精准捕捉到了苦中作乐的生命智慧。
全词像用现代语言重述的《赤壁赋》,虽少了原文的恣肆,但通过"举杯-听箫-怀古-悟道-畅游"的情感曲线,成功再现了苏轼"看清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