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惨烈的边关战争,用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对比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战场地点和战况——在望湖关下,敌军(杂虏)全军覆没。这里没有美化战争,而是用"丧全师"三个字道出惨烈的结局。
中间四句用极具冲击力的意象展现战后场景:乌鸦啄食敌军将领的尸体("豺狼将"这个比喻说明敌人凶残),沙尘掩埋了残破的军旗("日月旗"可能是军旗图案)。幸存的牛羊惊慌逃窜,当地部落四散奔逃。这些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把战争的破坏力直观呈现出来。
最后两句写都护(边防长官)清晨出来处理善后:一边为活着的将士记功,一边掩埋死者尸体。这个结尾很冷静,却透露出深深的悲凉——战争无论胜负,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全诗最震撼的是动物与人的对比:乌鸦、牛羊这些动物在战场上的活动,反而凸显了人类战争的荒诞。诗人没有直接评价战争,但通过这些血淋淋的画面,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反战的情绪。语言上几乎不用修饰,就像用刀刻出来的简练线条,反而更有力量。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