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南庙
阴山临古道,古庙闭山碧(一作庙闭空山碧)。
落日春草中,搴芳荐瑶席。
明灵达精意,髣髴如不隔。
岩(一作微)雨神降时,回飙入松柏。
常闻坑儒后,此地返秦(一作曾返)璧。
自古害忠良,神其辅宗祏。
落日春草中,搴芳荐瑶席。
明灵达精意,髣髴如不隔。
岩(一作微)雨神降时,回飙入松柏。
常闻坑儒后,此地返秦(一作曾返)璧。
自古害忠良,神其辅宗祏。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山庙的幽静景象,并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忠良被害的愤慨和对神灵正义的期待。
前四句写景:阴山脚下有一条古道,古庙掩映在青翠山色中(或说古庙静静立在空寂的青山里)。夕阳下,春草丛生,有人采摘香草来祭祀。画面宁静中带着几分神秘,落日、春草、古庙构成一幅苍茫的图景。
中间四句写祭祀场景:人们真诚祭祀,仿佛能感受到神灵的存在。山间细雨飘落时,神灵似乎降临了,旋风吹过松柏间。这里通过风雨松柏的动静变化,烘托出神灵显灵的氛围。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听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曾有玉璧神奇地回到这里(暗指天意不容暴行)。自古以来残害忠良的事很多,但希望神灵能保佑国家正道。诗人借古讽今,用秦朝暴政的典故,表达对现实中忠良被害的不满,同时寄托了对神明护佑正义的希望。
全诗从写景到抒情,由实入虚,在描绘山庙幽美景色的同时,融入了深沉的历史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正义的呼唤。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