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起对月
良宵耿不寐,皓魄烂华埏。
夜气湛以肃,良理复其天。
神鱼戢比鳞,扬鬐逝故渊。
倦鸟惜翮翎,瞻巢愤翩跹。
物性岂凿意,生遂悉其然。
饶饶千金子,堂垂灶突烟。
狎客坐羽觞,鼓吹滋华年。
一朝延比邻,捐崩更播迁。
执守宜中人,况复非圣贤。
如有汶上召,为我谢迂愆。
夜气湛以肃,良理复其天。
神鱼戢比鳞,扬鬐逝故渊。
倦鸟惜翮翎,瞻巢愤翩跹。
物性岂凿意,生遂悉其然。
饶饶千金子,堂垂灶突烟。
狎客坐羽觞,鼓吹滋华年。
一朝延比邻,捐崩更播迁。
执守宜中人,况复非圣贤。
如有汶上召,为我谢迂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深夜无眠、对月沉思的场景,通过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本质和处世态度的思考。
诗的前半部分用生动的自然意象展开: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夜晚的空气清澈肃穆。诗人联想到水中的鱼收起鳞片游回深潭,疲倦的鸟儿扑腾着翅膀想飞回鸟巢——这些生物都遵循着回归本性的自然规律。
后半部分转入对人世的观察:富贵人家终日宴饮享乐,但一旦遭遇变故("捐崩更播迁"指家道中落),就会流离失所。诗人由此得出感悟——为人处世应当保持中庸之道,毕竟普通人很难达到圣贤的境界。最后两句用典故婉转表态:如果有人像古代君王召隐士那样来邀请他,他会谢绝这种不符合本性的仕途。
全诗通过"月夜-自然-人世"的层层递进,揭示了"顺应本性"的哲理。鱼鸟知返的意象与人间富贵的无常形成鲜明对比,最终落脚在"保持本真、拒绝勉强"的生活智慧上。诗人用平实的自然现象作喻,让深刻的处世哲学变得亲切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