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红衣 苦热兼怀村居水木之胜
闷欲凭虚,狂思拔宅,人间何窄。朵朵奇云,殷红荡深黑。
溪西故隐,三万顷、湖天一色。犹忆。菱角莲须,满塘西舍北。
萧萧陂泽,旧日渔船,桥边甚人摘。年来闹市,永隔水云国。
安得阳乌敛绛,早唤夜蟾堆碧。更试攀华顶,剪取古尧时雪。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酷暑难耐时,诗人对乡村清凉生活的怀念,充满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都市喧嚣的厌倦。
上片开头就很抓人:天气闷热到让人想飞上天("凭虚"),甚至疯狂到想带着房子一起逃离("拔宅"),觉得人间太拥挤难受。这时抬头看天,发现晚霞红得发黑,像在翻滚的奇异云朵——这种反常的天气描写,其实是在表达内心的燥热不安。
接着笔锋一转,想起乡下老家:三万顷的湖水和天空连成一片,记忆里池塘边满是菱角和莲蓬。这里用"菱角莲须"的细节,让人仿佛能闻到水乡的清香,感受到树荫下的凉意。
下片继续对比:从前宁静的池塘、渔船、采莲人,如今都被城市的喧闹取代,再也回不到那个水云缭绕的仙境。诗人忍不住幻想:要是太阳("阳乌")早点下山,月亮("夜蟾")快点带来清凉多好!最后突发奇想,说要爬上华山山顶,剪一块上古时代的冰雪来解暑——这个夸张的想象既幽默又充满浪漫,把对凉爽的渴望推到了极致。
全词妙在把"热"写得活灵活现:用想飞走、想拆房写热的煎熬,用红得发黑的云写天气的怪异,最后甚至想用远古的雪来降温。而记忆中水乡的清凉画面越美好,就越反衬出现实的燥热难耐。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普通的"喊热"变成了充满诗意的艺术表达。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