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元夕雨
银烛笼纱,翠屏不照残梅怨。洗妆清靥湿春风,宜带啼痕看。楚梦留情未散。素娥愁、天深信远。晓窗移枕,酒困香残,春阴帘卷。
译文及注释
碧澹山姿,暮寒愁沁歌眉浅。障泥南陌润轻酥,灯火深深院。入夜笙歌渐暖。彩旗翻、宜男舞遍。恣游不怕,素袜尘生,行裙红溅。
歌:一本作“欹”。
银烛笼纱,翠屏不照残梅怨。洗妆清靥湿春风,宜带啼痕看。楚梦留情未散。素娥愁、天深信远。晓窗移枕,酒困香残,春阴帘卷。
清:一本作“素”。深:一本作“长”。
注释
①歌:一本作“欹”。②清:一本作“素”。
③深:一本作“长”。
赏析
《烛影摇红》,《能改斋漫录》卷十六:“王都尉(诜)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府(徽宗所置音乐研究创作机关)别撰腔。周美成(邦彦)增损其词,而以句首为名,谓之《烛影摇红》云。”王词原为小令,五十字,前片两仄韵,后片三仄韵。周作演为慢曲,《梦窗词集》入“大石调”。九十六字,前后片各九句五仄韵。
元夕,即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碧淡”两句。言雨帘空蒙,远山隐隐地显现出一些淡青色。元夕下雨,使人更添一分愁绪。在这暮雨愁绪的影响下弱女子浅细的黛眉越发显得楚楚可怜。“障泥”两句,写游人。“障泥”,即马鞯。因其下垂马肚两旁,以障尘土,故名之。此言因为下雨天,所以路尘板结。游人骑马从南郊踏青而归,马鞯上沾满了软绵绵的泥团,回到家中已是掌灯时候。“入夜”两句,承上。言到了晚上余兴未尽,在家中继续笙歌燕舞,翻动彩旗尽情跳起祈祷多子多福的《宜男》舞。“恣游”三句,写妇女踏青。“踏青”,据苏辙诗序:“正月八日,士女相与嬉游,谓之踏青”。此言妇女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外出游玩,所以一旦出来郊游,她们就尽情享受这难得的自由,连白袜上罩沾了尘土,行裙上被花汁溅红也毫不惋惜。上片重在写男女雨中踏青。
“银烛”两句,借物讽喻。言宫灯用锦纱笼罩着银烛光,但是这宫灯只照耀锦绣屏风,却不照墙角边的残梅,因而引起了残梅的怨愤。此非梅怨实词人之怨也。词人以此比喻世上多趋炎附势之徒,而少有雪中送炭之人。“洗妆”两句,状雨中女儿妆,点“元夕雨”。此言元夕下雨,女孩子嬉戏雨地,以雨洗脸,脸虽湿仍是春风满面,并且说:“脸上的雨珠儿不是可以当作啼妆上的泪痕欣赏吗?”“楚梦”两句,由眼前雨,引动幻想。言“元夕雨”如巫山云雨,空蒙一片,难舍难停,好像巫山神女对楚王的高唐梦之情犹未了似的;再看那天上月亮已被雨帘吞没,联想到月宫嫦娥也会因雨云重重而发愁。因为雨云的阻隔,将使她难以向尚在人间的夫君后羿通达音讯了。“晓窗”三句。言天明从醉梦中醒来,卷起窗帘见室外仍是春阴沉沉,残花满地,索兴移枕再去睡个懒觉吧。下片重在写“元夕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雨夜元宵节的场景,充满了朦胧的愁绪和细腻的情感。
上片写雨夜游玩的场景。开篇用"碧澹山姿"勾勒出雨中山色的朦胧美,"暮寒愁沁"则带出微凉的愁绪。人们虽然打着伞(障泥)在湿润的街道游玩,但灯火深处的大院里,笙歌渐渐热闹起来。彩旗飘扬,舞女们跳着宜男舞(一种古代舞蹈),尽情游玩也不怕雨水打湿裙袜。这里通过外冷内暖的对比,展现了节日里人们的热闹欢快。
下片转入更私密的情感空间。烛光透过纱罩,照不亮屏风后的残梅,暗示着某种遗憾。"洗妆清靥湿春风"写女子被雨水打湿的妆容,带着泪痕的模样惹人怜惜。"楚梦留情未散"借用楚王梦会神女的典故,暗示一段未了的情缘。结尾写天亮后的慵懒景象:挪动枕头,酒意未消,春日的阴云笼罩着卷起的帘子,将那份淡淡的惆怅延续到次日。
全词最妙处在于将元宵的热闹与个人的愁思交织在一起。雨水的意象贯穿始终,既写实又象征,既冲淡了节日的欢腾,又加深了情感的浓度。词人用"湿春风"、"啼痕"等细腻的意象,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表现得十分动人,让读者在节日的喧闹中感受到一丝难以言说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