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昔年嫖姚护羌月,今照嫖姚双鬓雪。青冢曾无尺寸归,
锦书多寄穷荒骨。百战金疮体沙碛,乡心一片悬秋碧。
汉城应期破镜时,胡尘万里婵娟隔。度碛冲云朔风起,
边笳欲晚生青珥。陇上横吹霜色刀,何年断得匈奴臂。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边关将士的命运,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思乡的永恒主题。

全诗用"月亮"串联起不同时空:年轻时将士们守护边疆("护羌月"),如今同样的月光却照着他们斑白的双鬓。这里用月亮不变反衬人事变迁,暗示一代代军人重复着相似的命运。

中间部分用"青冢""穷荒骨"等意象,直接展现战争的代价——无数将士埋骨他乡,连坟墓都回不了故乡。"锦书"(家书)只能寄给沙场白骨,这个细节特别戳心,说明家人甚至不知道亲人已战死。

"乡心一片悬秋碧"是诗眼:将士们血染黄沙,但思乡之情永远像秋天的晴空一样纯净明亮。后面用"破镜"比喻团圆无望,"胡尘万里"写尽与亲人的隔绝。

结尾处用边塞特有的意象:朔风、胡笳、霜刀,营造出肃杀氛围。最后一句用"断匈奴臂"的比喻,既表达平定边患的愿望,也暗含对战争何时终结的追问。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种矛盾:军人明知战争残酷却不得不战,思乡情切却永难归家。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月光、家书、白骨这些具体意象,让读者自己感受战争的悲凉。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