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归 隐几山楼赋夕阳
初翻雁背,旋催鸦翼,高树半挂微晕。销凝最是登楼意,常对乱波红蘸,远山青衬。
不管长亭歌欲断,渐照去、鞭痕将隐。想故苑、燕麦离离,满地弄金粉。
何况春游乍歇,花愁多少,只恼黄昏偏近。冷和帆落,惨连笳起,更带孤烟斜引。
误雕栏倚遍,霁色明朝也应准。无言处,望中容易,下却西墙,相思人老尽。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的是黄昏时分的夕阳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愁绪。全词以夕阳为线索,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巧妙融合。
上片从夕阳的视觉变化写起:阳光先掠过雁群翅膀,又催促乌鸦归巢,最后半挂在树梢上,形成淡淡的光晕。这光影变化中,登楼远望的人最易陷入沉思。他看到夕阳染红江面波光,映衬着青色的远山,这美景却让离别更显伤感——长亭送别的歌声渐歇,马鞭扬起的尘土也将被暮色吞没。词人联想到故园荒草丛生的景象,暗含物是人非的感慨。
下片转向情感抒发。春日游赏刚结束,百花已带着愁绪,最恼人的是黄昏偏偏来得这么快。冷清的暮色中,船帆落下,胡笳声起,一缕孤烟更添凄凉。此时倚遍栏杆也是徒劳,只能安慰自己明天会是晴天。最后以"无言"作结:夕阳默默西沉,而望夕阳的人,在相思中耗尽年华。
全词最动人的是将夕阳的物理变化与人的心理变化同步呈现:光线渐弱对应情绪渐沉,落日过程暗喻人生迟暮。词中"不管""偏近""误"等词,将自然拟人化,仿佛夕阳故意与人作对,这种"无理而妙"的写法,让寻常的黄昏景象有了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