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

野兴城中发,朝英物外求。
情悬朱绂望,契动赤泉游。
海燕巢书阁,山鸡舞画楼。
雨余清晚夏,共坐北岩幽。

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
玉泉移酒味,石髓换粳香。
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
犹言宴乐少,别向後池塘。

携琴绕碧沙,摇笔弄青霞。
杜若幽庭草,芙蓉曲沼花。
宴游成野客,形胜得山家。
往往留仙步,登攀日易斜。

攒石当轩倚,悬泉度牖飞。
鹿麛冲妓席,鹤子曳童衣。
园果尝难遍,池莲摘未稀。
卷帘唯待月,应在醉中归。

赏玩期他日,高深爱此时。
池分八水背,峰作九山疑。
地静鱼偏逸,人闲鸟欲欺。
青溪留别兴,更与白云期。

评析

杜审言在狭窄的领域里是一个天才。如果他生活在诗歌范围较广阔的时代,或拥有反抗的、冒险的诗歌个性,那么他将可能成为一位重要的诗人。按照实际情况来说,他致力于将诗歌写得直率优美,这在当时的宫廷诗人中是罕见的。杜审言首先是一位文体家,他的作品具有特别的价值——精练的词语和轻度的句法转换,这是无法翻译出来的。甚至连他的正规宫廷应景诗,也闪耀着流畅的光芒,使其他宫廷诗人显得呆板。这组诗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其中,第一首诗的首联被《唐人句法》引为对句典范,保存在宋代的诗论集《诗人玉屑》中。这一联作为开头是突兀的,它的风格及自然景物支配人类建筑的主题,更适于放在中间部分。次联修正了开头的突兀,写进了宴会,描写酒杯正漂浮在溪水上,并表现求仙主题,正在烧煮石髓作为长生不老药,至少这是诗人闻到粳香后的联想。三联描写柳叶或虫丝垂挂在雾中,仿佛“绾”住了雾;悬挂的藤蔓在风中飘拂,似乎牵住了风。诗人将隐喻的因果关系倒置,这一手法后来在律诗中很流行,杜甫就经常运用。尾联是惋惜的传统结尾。除了尾联,每一联都是佳对,但互不关联,只是以韵脚和宴会的实际情况串联在一起。

第二首诗说作者跟韦承庆两个人在宴会后尽情欣赏美景,游玩享乐,辞句非常优美。

第三首诗说带着琴瑟,吟诗作画,野餐登山,一直玩到夕阳西下,非常尽兴。

第四首诗也是一首特别优美精巧的宫廷诗:这首诗也以一联适于中间位置的对句开头(应该指出,组诗之一的开头是恰当的),尾联将传统的“天已晚了,该回去了”的结尾翻新,写参与宴会者不愿意离开眼前的美景,虽然他们知道不能不离开。

第五首诗写参与宴会者对宴会周围的美景十分留恋,离开时还要相约他日重来游玩欣赏。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文人雅士在义阳公主的山池园林中游玩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闲适趣味。

第一首写大家从城中出发,来到这处世外桃源般的山池。雨后夏夜清爽,众人坐在幽静的北岩上,享受远离尘嚣的宁静。海燕在书阁筑巢,山鸡在画楼起舞,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

第二首继续描写山间景色。小路蜿蜒通向险峰,小桥曲折跨过溪岸。用山泉酿酒,以石髓煮饭,连饮食都带着山野趣味。藤蔓随风摇曳,更添几分野趣。虽然觉得宴饮还不够尽兴,但换个池塘继续游玩也很惬意。

第三首写文人雅士们的雅致活动。有人抚琴于碧沙边,有人执笔描绘青霞。庭院里杜若幽香,池塘中芙蓉盛开。在这里,大家都成了山野闲人,被美景吸引得忘记了时间,常常游玩到日落。

第四首描写园林中的动物和植物。石头堆砌成假山,瀑布从窗前飞泻。小鹿跑过宴席,鹤鸟牵着孩童的衣角。园中水果尝不完,池里莲花摘不尽。卷起帘子等待月亮升起,想必大家都会醉醺醺地归去。

最后一首总结这次游玩的感受。池塘像八水环绕,山峰似九嶷连绵。在这宁静之地,鱼儿格外自在,鸟儿也不怕人。清澈的溪流让人流连忘返,大家约定将来还要再来,与白云相伴。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展现了唐代文人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动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快乐。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