诒孔中丞奂诗
我行五岭表,辞乡⑴二十年。
闻莺欲动咏,披雾即依然。
畴昔同寮寀,今(文苑作亟。)随年代改。
借问藏书处,唯君故人在。
故人名宦(初学记作官。)高,霜⑵简肃权豪。
谁知怀九叹,徒然泣二毛。
步出东郊望,心游江海上。
遇物便今古,何为不惆怅。
初晴原野开,宿雨润条枚。
丛花曙后发,一鸟雾中来。
淹留兰蕙苑,吟啸芳菲晚。
忘怀静躁间,自觉风尘远。
白社聊可依,青山乍采薇。
钟牙⑶乃得性,语默岂同归。
闻莺欲动咏,披雾即依然。
畴昔同寮寀,今(文苑作亟。)随年代改。
借问藏书处,唯君故人在。
故人名宦(初学记作官。)高,霜⑵简肃权豪。
谁知怀九叹,徒然泣二毛。
步出东郊望,心游江海上。
遇物便今古,何为不惆怅。
初晴原野开,宿雨润条枚。
丛花曙后发,一鸟雾中来。
淹留兰蕙苑,吟啸芳菲晚。
忘怀静躁间,自觉风尘远。
白社聊可依,青山乍采薇。
钟牙⑶乃得性,语默岂同归。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位离家二十年的游子写给老友孔奂的深情之作,通过描绘旅途见闻和内心感慨,表达了对故人、故乡的思念,以及看透世事的豁达心境。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怀旧之情(前八句): 诗人开篇就说自己离家二十年,走过五岭(南方山区),听到黄莺叫声想写诗,拨开晨雾时依然感到熟悉。这里用"闻莺""披雾"两个生动的细节,让人感受到他漂泊在外的孤独。他想起曾经的同僚们如今都已随时代变迁,只有老友孔奂还守着当年的藏书处,暗含物是人非的伤感。
2. 人生感慨(中间十二句): 诗人称赞老友虽身居高位(名宦高),仍能正直为官(霜简肃权豪)。但话锋一转,用"怀九叹""泣二毛"的典故(屈原的忧叹和白发之悲),道出两人心中都有的不得志之痛。随后笔触转向自然:雨后初晴的田野、雾中飞来的小鸟,这些清新画面冲淡了愁绪,他在花草丛中漫步吟诗,暂时忘却了世俗烦恼。
3. 超脱之志(最后四句): 诗人决定像隐士一样住在白社(隐士居所),采薇而食(伯夷叔齐典故),像钟子期、伯牙那样保持真性情。最后用"语默岂同归"点明主旨:无论沉默还是畅言,人各有志不必强求一致,透露出看透名利后的洒脱。
艺术特色上,诗人巧妙将思乡之情、宦海感慨与自然美景交融,情绪从惆怅渐转为豁达。特别是"丛花曙后发,一鸟雾中来"这类清新句子,既写实又含哲理——就像晨雾终会散去,人生困境也会迎来转机。全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深厚,展现了古代文人面对际遇变化的典型心态:既保持操守,又在自然中寻找精神慰藉。
江总
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