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读经

壮龄非济物,柔翰误为儒。及此斋心暇,翛然与道俱。
散材诚独善,正觉岂无徒。半偈莲生水,幽香桂满炉。
息阴惭蔽芾,讲义得醍醐。迹似桃源客,身撄竹使符。
华夷参吏事,巴汉混州图。偃草怀君子,移风念啬夫。
翳桑俄有绩,宿麦复盈租。圆寂期超诣,凋残幸已苏。
解空囊不智,灭景谷何愚。几日遵归辙,东菑殆欲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郡斋读经》是一位官员在公务之余静心读经时的感悟,主题围绕“仕途与修心的矛盾”展开,语言平实却充满哲理。下面分段解析:

1. 自嘲与反思 - 开头“壮龄非济物,柔翰误为儒”是自嘲:年轻时想建功立业,结果读书成了文弱书生,现在才发现自己能力有限(“散材独善”)。 - “正觉岂无徒”是反问:难道追求真理就没人同行吗?暗示他虽在官场,但内心向往修行。

2. 读经的宁静 - “半偈莲生水,幽香桂满炉”用莲花(象征纯净)、桂花香(象征美好)描绘读经时的氛围,说明短暂脱离公务后,心灵得到净化。

3. 官场与理想的拉扯 - “迹似桃源客,身撄竹使符”是矛盾点:他像陶渊明一样向往隐居(桃源),却不得不拿着官符处理公务(“华夷参吏事”指管理边疆杂务)。 - “偃草怀君子”用风吹草低比喻教化百姓,“移风念啬夫”说想改变陋俗,体现他的责任感。

4. 现实的慰藉与超脱 - “宿麦盈租”写农事丰收,是政绩的安慰;但最终“圆寂期超诣”表明他更渴望精神超脱(佛教的圆寂境界)。 - 结尾“东菑殆欲芜”说家乡田地快荒芜了,暗含归隐之意,呼应开头的自嘲。

核心魅力: 这首诗真实展现了一个“公务员文人”的纠结:既想为民做事,又渴望修行;最终在忙碌中偷闲读经,短暂找到平衡。诗中用“莲花”“桂花”等意象让抽象的矛盾变得生动,普通人也能联想到自己“工作与爱好难以兼顾”的体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