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初识周裕锴兄赠别(1998初秋)

九仙山未老,与君论前贤。
神交千古事,心会正超然。
卮言三昧妙,揖手愧谈禅。
君诗我清赏,我诗君未嫌。
问学乐同道,望尘慕君贤。
人生虽如梦,知己亦欣然。
推心置君腹,倾盖意气怜。
匆匆三日夜,悠悠此世缘。
相逢方恨晚,夜语兴未阑。
长亭别东武,执手对秋山。
来年共看月,岭海望巴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1998年初秋,作者在山东诸城初次结识好友周裕锴,临别时写下的赠别之作。全诗充满了对知音相遇的欣喜和对短暂相聚的留恋。

开篇用"九仙山未老"起兴,以永恒的山峦对比人生的短暂,两人在山间畅谈古今圣贤,心灵相通。中间部分用"卮言三昧妙"这样生动的比喻,形容两人谈诗论道的默契——就像喝酒闲聊时突然领悟禅机,虽然自谦谈禅不如对方,但彼此欣赏对方的诗作。

"人生虽如梦"到"夜语兴未阑"这段特别动人。诗人说人生虽然短暂如梦幻,但能遇到知己实在令人欣喜。他们推心置腹地交谈,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三夜,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夜里聊天兴致高涨,都嫌相见太晚。

结尾的离别场景尤其感人:在长亭执手告别,面对秋山相约来年一起赏月,隔着千山万水守望对方。最后两句"岭海望巴山"形成空间上的呼应,一个在岭南,一个在巴蜀,却心心相印。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了真挚的友情。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老友聊天一样自然,却把"相见恨晚"的知音之情、"倾盖如故"的默契、"依依惜别"的不舍都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把短暂的相遇放在永恒的山月背景下,更显出友情的珍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