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明月沉珠浦(pǔ),秋风濯(zhuó)锦川。
明月照在冒珍珠似的水泡的江水上,秋风洗刷着能把锦缎洗得更好看的锦江。
沉珠浦:河岸的美称。浦,江岸。濯锦川:即锦江。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
楼台临绝岸,洲渚(zhǔ)亘(gèn)长天。
这分别的地方,有楼台,紧靠着又高又陡的江岸;有洲诸,很长很长,长得要跟远天连起来。
绝岸:陡峭的江岸。洲渚:水中小块的陆地。亘:绵延。长天:辽阔的天空。
旅泊成千里,栖(xī)遑(huáng)共百年。
旅途飘泊,现在要以千里计数了;而凄凄惶惶的情景,看来要陪伴我一辈子了。
旅泊:飘泊。旅,一作“飘”。栖遑:同“栖皇”,奔波不定,神情不安。遑,一作“迟”。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shān)然。
眼前的穷途末路,只能叫我眼泪洗面;回头看看我走过的里程,也只能叫我潸然出涕。
潸然:流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月照在冒珍珠似的水泡的江水上,秋风洗刷着能把锦缎洗得更好看的锦江。
这分别的地方,有楼台,紧靠着又高又陡的江岸;有洲诸,很长很长,长得要跟远天连起来。
旅途飘泊,现在要以千里计数了;而凄凄惶惶的情景,看来要陪伴我一辈子了。
眼前的穷途末路,只能叫我眼泪洗面;回头看看我走过的里程,也只能叫我潸然出涕。
注释
沉珠浦:河岸的美称。浦,江岸。
濯(zhuó)锦川:即锦江。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
绝岸:陡峭的江岸。洲渚(zhǔ):水中小块的陆地。
亘(gèn):绵延。
长天:辽阔的天空。
旅泊:飘泊。旅,一作“飘”。
栖遑(xī huáng):同“栖皇”,奔波不定,神情不安。遑,一作“迟”。
潸(shān)然:流泪。
创作背景
此诗是咸亨元年(670)诗人在蜀中与薛华再次分别时所作。
鉴赏
这首诗的创作特点是随心而发,直抒胸臆。面对好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愤懑凄苦,倾泻无遗。
诗的首联不仅写出时间、地点,还暗含了自己的不满,用夜明珠自喻,说明自己的遭遇如同夜明珠,虽然璀璨夺目,但埋没在泥沙中不能熠熠发光。
第二联直接写眼前景物,视线由近及远,极为开阔。秋天的江水如同郦道元《水经注》中描绘的景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凄凉悲苦之情由景而生。
第三联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面对滔滔江水,诗人产生旅泊千里、栖遑百年的感觉,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是最好的概括。
最后一联,诗人难以自已,直接写出与好友即将离别,漫漫旅途,只有泪水相伴的悲凉和哀愁。诗中反映出沛王府放逐事件对王勃是致命一击,乐观向上、热情豪放的王勃渐渐远去,凄凉悲苫、忧郁彷徨的王勃开始出现。
此诗写景浩荡开阔,抒情真实自然,借景传情,景中见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与好友薛华分别时的伤感心情,用自然景色烘托离愁,情感真挚动人。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秋夜江边的画面:明月渐渐沉入江中,秋风吹拂着锦江的流水。高楼紧挨着陡峭的江岸,水中的沙洲远远延伸,仿佛与天际相连。这些景物描写看似平常,实则暗含深意——明月西沉暗示相聚时光的结束,秋风萧瑟暗示离别的凄凉,高耸的楼台和绵长的沙洲则象征着前路漫漫、分别后的孤独。
后四句直接抒发离愁:漂泊在外的人生就像漫长的旅途,匆忙不安的生活贯穿人的一生。想到自己处境艰难、前路迷茫,只能以泪洗面,回头遥望远方时,更是忍不住独自落泪。诗人用"千里"和"百年"这样的大数字,强调人生漂泊的漫长与无奈;"穷途唯有泪"更是直白地道出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用常见的自然景物表达深沉的情感,把个人离别的伤感上升到对人生漂泊的感慨。诗人没有使用复杂难懂的词句,而是通过明月、秋风、楼台等日常景物,配合"泪""潸然"等直白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不舍。这种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自然融合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