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内人图
牡丹横压搔头玉,眼尾秋江剪寒绿。
金翠冠梳抹且肩,正是宣和旧妆束。
腰肢一搦不胜衣,当时宜瘦不宜肥。
三千想见无颜色,偏有亲题御制诗。
蔡攸恢复燕山府,曾索君王不曾许。
萧条万里去中原,偶见花枝泪如雨。
却将换米向三韩,遂令流落在人间。
道君一顾曾倾国,今人休作等閒看。
金翠冠梳抹且肩,正是宣和旧妆束。
腰肢一搦不胜衣,当时宜瘦不宜肥。
三千想见无颜色,偏有亲题御制诗。
蔡攸恢复燕山府,曾索君王不曾许。
萧条万里去中原,偶见花枝泪如雨。
却将换米向三韩,遂令流落在人间。
道君一顾曾倾国,今人休作等閒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宋代宫廷女官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的美和不幸的命运。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四句。诗人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位宫廷女子的形象:“牡丹横压搔头玉,眼尾秋江剪寒绿。金翠冠梳抹且肩,正是宣和旧妆束。”这里描述的是一个佩戴着华丽的首饰,有着秋水般眼眸的女子,她的打扮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宫廷风格。这里提到了“宣和”,这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所以女子的形象可以看作是宋徽宗时期宫廷女性的代表。
接下来的两句“腰肢一搦不胜衣,当时宜瘦不宜肥”,写的是女子纤细的身材和苗条的体态,强调了在那个时代,纤细是审美标准。这不仅是为了表现女子的美丽,还反映了当时宫廷文化的审美偏好。
“三千想见无颜色,偏有亲题御制诗”这一句则表达了对女子美貌的赞美,同时提到“御制诗”是皇帝为她题写的诗,显示了女子在宫中的地位和荣耀。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讲述了一个转折点:“蔡攸恢复燕山府,曾索君王不曾许。萧条万里去中原,偶见花枝泪如雨。”这里的“蔡攸”提到了一个历史人物,蔡攸是宋徽宗的叔父,他企图恢复燕山府,但皇帝没有答应。这似乎预示了女子命运的转折点。女子被赐予了“去中原”的使命,实际上是被流放,她见到沿途的花朵时,不禁泪如雨下,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哀伤。
最后两句“却将换米向三韩,遂令流落在人间。道君一顾曾倾国,今人休作等閒看。”表现了女子最终被流放到三韩(今朝鲜半岛),沦落在民间。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说的是宋徽宗“道君”对女子的宠爱,曾让她倾国倾城。然而,对于今天的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历史和故事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要理解这首诗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转折,展现了从繁华到落魄的悲凉命运,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宫廷女性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