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古代社会劳动与贸易图景,用简单明快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社会观察。
前两句"越女收龙眼,蛮儿拾象牙"像两个特写镜头:南方姑娘采摘龙眼,边远地区的少年收集象牙。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劳动场景,实际暗含深意——龙眼和象牙都是当时珍贵的特产,暗示着这些劳动者可能并不富裕,却要处理这些贵重物品。
后两句"长安千万里,走马送谁家"笔锋一转,把镜头拉远:这些特产要跨越千里送到长安城。一个"送谁家"的疑问,巧妙点出了核心问题——普通劳动者辛苦采集的珍贵物品,最终都流向了权贵之家。这里没有直接批判,但通过对比劳动者的艰辛与权贵的享乐,自然引发读者思考。
全诗最妙之处在于: 1. 用"越女""蛮儿"代表底层劳动者,与"长安"权贵形成空间上的鲜明对比 2. "千万里"强调距离之远,暗示阶级差距之大 3. 结尾的疑问句让诗意余味悠长,引发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白描手法,让画面自己说话。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既保持了诗歌的美感,又达到了批判现实的效果,正是中国古代诗歌"温柔敦厚"传统的典范。
殷尧藩
殷尧藩(780—855),浙江嘉兴人。唐朝诗人。唐元和九年(814)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