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凤凰台怀古
黄叶声中,金风客里,江城有侣相寻。正夕阳烟柳,报道秋深。
不信黄昏立尽,祗余得、雁序哀吟。关怀甚、衣香梦冷,花草愁侵。
萧森。何时凤去,总径古台荒,负却登临。看三山天外,二水洲心。
为问词仙老去,凭谁与、苏豁尘襟。归来也、幽怀未展,月黯墙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秋天在凤凰台怀古的感慨,我们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段(黄叶到花草愁侵): 开篇用"黄叶""金风"点明是深秋时节,几个朋友在江城(南京)的凤凰台相聚。夕阳下的柳树提醒着秋天已深,但作者固执地站在黄昏里,只听见大雁哀鸣。这里用"衣香梦冷"暗示曾经的美好已逝,"花草愁侵"则把人的愁绪投射到景物上,整个画面都蒙上了忧郁的色彩。
第二段(萧森到苏豁尘襟): "萧森"二字突然转折,带出怀古主题。凤凰台传说因凤凰停留而得名,如今却荒芜冷清。作者远眺"三山二水"(南京著名景观),想起李白等古代诗人,感慨现在还有谁能像他们那样写出让人心胸开阔的作品?这里既有对古迹荒废的惋惜,也有对文学传承的思考。
第三段(归来也到结尾): 最后回到现实,月亮被墙影遮住,就像作者郁闷的心情无法舒展。这个结尾很巧妙,用月光被挡的实景,暗喻心中愁绪挥之不去。
全词特点: 1. 时空交织:把眼前秋景、历史传说、个人感慨完美融合 2. 善用对比:昔日凤凰来栖的盛况与今日台荒径古形成强烈反差 3. 情感细腻:从"不信黄昏立尽"的倔强,到"月黯墙阴"的落寞,情绪层层递进
这首词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镜头从秋叶雁群拉到荒台远山,最后定格在墙角的暗月,而历史的回声和诗人的叹息始终萦绕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