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陆畅归江南①
举举江南子(唐人以举止端丽为举举),名以能诗闻。
一来取高第,官佐东宫军。
迎妇丞相府,誇映秀士群。
鸾鸣桂树间,观者何缤纷。
人事喜颠倒,旦夕异所云。
萧萧青云干,遂逐荆棘焚。
岁晚鸿雁过,乡思见新文。
践此秦关雪,家彼吴洲云。
悲啼上车女,骨肉不可分。
感慨都门别,丈夫酒方醺。
我实门下士,力薄蚋与蚊。
受恩不即报,永负湘中坟。
一来取高第,官佐东宫军。
迎妇丞相府,誇映秀士群。
鸾鸣桂树间,观者何缤纷。
人事喜颠倒,旦夕异所云。
萧萧青云干,遂逐荆棘焚。
岁晚鸿雁过,乡思见新文。
践此秦关雪,家彼吴洲云。
悲啼上车女,骨肉不可分。
感慨都门别,丈夫酒方醺。
我实门下士,力薄蚋与蚊。
受恩不即报,永负湘中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陆畅的江南才子,他因为诗写得好而出名,后来考中进士当了官,还娶了丞相家的女儿,一时间风光无限。但人生无常,他的境遇突然急转直下,就像高大的树木被荆棘缠绕焚烧一样,从高处跌落。
到了年底,大雁飞过,他更加思念家乡,于是决定从长安(秦关)回到江南(吴洲)。离别时,女儿伤心哭泣,家人难舍难分,而陆畅却表现得豁达,在酒酣之际与朋友道别。
诗人韩愈自称是陆畅的学生,觉得自己像蚊子一样渺小,没能及时报答老师的恩情,内心充满愧疚,甚至觉得对不起老师死后的坟墓。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命运的无常:通过陆畅从得意到失意的经历,展现人生的起伏,让人感慨世事难料。 2. 真挚的情感: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亲人离别的痛苦,还有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与愧疚,情感丰富而真实。 3. 生动的比喻:比如用“鸾鸣桂树”形容陆畅曾经的辉煌,用“青云干逐荆棘焚”比喻他的落魄,形象而深刻。
整首诗语言朴实,但情感深沉,容易引起普通人对人生际遇的共鸣。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