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陵见杨秀才(一题作见进士杨寻)

孺亭滕阁少踟蹰,三度南游一事无。
秪觉流年如鸟逝,不知何处有龙屠(一作图)?
云归洪井枝柯敛,水下漳(一作章)江气色粗。
赖得与君同此醉,醒来(一作醒)愁被鬼揶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罗隐写给朋友杨寻的,表达了对时光飞逝、人生失意的感慨,以及朋友相聚的慰藉。

前两句"孺亭滕阁少踟蹰,三度南游一事无"是说:我多次路过南昌的名胜(孺子亭和滕王阁),但都匆匆而过;三次南下闯荡,却一事无成。这里透露出诗人的失意和无奈。

"秪觉流年如鸟逝,不知何处有龙屠"用生动的比喻说:只觉得时间像飞鸟一样溜走,却不知道哪里能实现抱负("屠龙"比喻成就大事业)。这两个比喻非常形象,把抽象的时光和理想具象化了。

"云归洪井枝柯敛,水下漳江气色粗"描写了南昌的景色:云彩飘向洪井(南昌地名),树枝低垂;赣江水奔流,气势雄浑。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暗示诗人内心的压抑和外界环境的壮阔形成对比。

最后两句"赖得与君同此醉,醒来愁被鬼揶揄"是点睛之笔:幸好能和你一起醉一场,不然醒来又要被现实("鬼"指不如意的现实)嘲笑了。这里既表达了友情的重要,也透露出借酒消愁的无奈。

全诗最大的魅力在于: 1. 用"飞鸟""屠龙"等生动比喻,把抽象的人生感慨变得具体可感 2. 通过"三次南下""一事无成"等细节,让怀才不遇的感慨更有说服力 3. 结尾的"同醉"场景既温暖又心酸,让人感受到朋友间真挚的情谊 4. 语言直白但意境深远,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中复杂的情感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苦闷",而是通过具体的经历、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让读者自己体会这种失意中带着温暖、无奈中仍有坚持的复杂心境。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