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
圣图夷九折,神化掩三分。缄愁赴蜀道,题拙奉虞薰。
隐辚度深谷,遥袅上高云。碧流递萦注,青山互纠纷。
涧松咽风绪,岩花濯露文。思北常依驭,图南每丧群。
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
隐辚度深谷,遥袅上高云。碧流递萦注,青山互纠纷。
涧松咽风绪,岩花濯露文。思北常依驭,图南每丧群。
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作品,表达了他被贬入蜀地途中的复杂心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旅途艰辛与内心苦闷 前四句直接点明处境:皇帝的命令(圣图)让他踏上险峻的蜀道,他只能带着愁苦赶路。"九折"指曲折的山路,"三分"暗指蜀汉典故,暗示自己像被放逐一样。他自嘲文笔笨拙,却还要写诗献给皇帝(虞薰代指君王)。
2. 蜀道风光的双面性 中间六句生动描绘蜀地景色:穿越深谷、攀爬高山的艰难,碧水环绕、青山交错的壮美,山涧松涛呜咽、岩上带露山花晶莹。这些美景反衬出他的孤独——风光越美,越显得他形单影只。
3. 忠君与失意的矛盾 最后四句用两个典故吐露心声:"思北"指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始终心向朝廷;"图南"用大雁南飞比喻自己总与群体分离。"宣室"是汉文帝召见贾谊的地方,他慨叹自己无法被皇帝召回,辜负了君王的期待。
全诗妙在将地理上的蜀道与人生困境相结合。险峻山水既是实景,也象征仕途坎坷;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中,藏着无人理解的寂寞。最打动人的是结尾的坦诚:即便被贬,他依然惦记着如何报答君王,这种执着又委屈的心情非常真实。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