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江虹 九日登定王台
帝子台高,秋九月、重阳天气。问几处晚晴篱落,菊花开未。
蓝涧唫诗词客老,白衣送酒先生醉。只古人旷达,与牢愁都成例。
白雁过霜痕,坠红叶、脱雨声至。听潇湘涛,瑟瑟悲秋之泪。
华岳持螯名士派,彭城戏马英雄意。对西风一笑,把茱萸秋山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登高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秋日的萧瑟与人生的感慨。
上片开头点明地点和时间——在定王台(帝子台)上,正值九月重阳。作者看到秋日晴空下的篱笆院落,想着菊花是否已经开放。这里用"问几处"的设问,带出对秋景的期待。接着提到两位历史人物:蓝涧(可能指隐士)吟诗显露出文人的老态,白衣人(指陶渊明的典故)送酒表现醉态,用这两个典故说明古人的旷达与忧愁都成了惯例。
下片转入具体的秋景描写:白雁飞过留下霜痕,红叶飘落伴着雨声。听着潇湘江水的涛声,仿佛在为秋天哭泣。这里用"瑟瑟"形容涛声,把自然景物拟人化。随后又用两个典故:华岳持螯(文人雅士吃螃蟹的典故)表现名士风流,彭城戏马(项羽典故)展现英雄气概。最后以乐观作结:面对秋风一笑,把茱萸插在翠绿的山上,在萧瑟中保持豁达。
全词特点: 1. 巧妙运用历史典故,把陶渊明、项羽等人物故事融入秋景 2. 景物描写细腻生动,雁影、红叶、雨声、涛声构成立体秋景 3. 情感起伏有致,从期待到感慨,最后以豁达收尾 4. 通过古今对比,表达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这首词展现了文人登高时的典型心境:既感伤时光流逝,又试图超脱愁绪,在历史与自然的对话中寻找精神寄托。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