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黄昏时分独宿驿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语言平实却情感深沉。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场景:夕阳西下,诗人独自坐在荒凉的驿亭中,漫长的旅途让他思绪万千。"悠悠"二字既写旅途漫长,也暗示愁绪绵长,让读者立刻感受到漂泊者的孤寂。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意象展开愁思:先想到故乡的桂水(说明可能是南方人),此刻却只能遥望银河;低头看见霜打枯草(暗示季节已是深秋),抬头又见孤雁掠过空亭。这四个画面像电影镜头般切换,用"故乡"与"今夜"、"暗草"与"雁影"的对比,把空间上的遥远和时间上的孤寂都浓缩在亭中一隅。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心:突然涌起的情绪无人可诉,疲惫的旅人只能自吟自唱。这个"兴"字用得巧妙,看似突然的兴致,实则是积压的乡愁爆发。"劳者自为歌"五个字,把一个强打精神、自我安慰的游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用白描手法画的速写:荒亭、星河、霜草、雁影,每个景物都带着凉意,组合成一幅秋夜羁旅图。最难得的是,诗人把那种想说又无人可说的孤独,化作了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共鸣于那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