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
泱泱天大风,谁知生此洞。古剑劈山开,千年不合缝。
我身伛偻入,风迎更风送。折腰非为米,缩脰岂畏冻。
偶作謦欬声,一时答者众。䃂散非扣钟,弇郁类裂瓮。
奥草挂绵络,阴冰凝螮蝀。游毕再登高,出洞如出梦。
一筇偃又竖,两目阑复纵。远山亦献媚,横陈怪石供。
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底事急归来,云湿衣裳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探访风洞并登高望远的奇妙经历,充满了奇幻色彩和幽默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风洞探险记 诗人用夸张手法描写风洞的奇特:洞口像是被上古宝剑劈开的("古剑劈山开"),永远合不拢。进洞时要弯腰缩脖子,不像陶渊明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是怕冷,纯粹因为洞太窄。最有趣的是在洞里咳嗽一声,整个山洞都会回应,像敲破钟、裂瓦罐的声音,还有蜘蛛网挂草、冰柱像彩虹这些奇特景象。
2. 出洞登高记 离开风洞就像"出梦",拄着竹杖时弯时直,眼睛东张西望。远处的山变得可爱起来,摆着各种怪石当"见面礼"。诗人想召唤仙鹤(象征仙缘)却做不到,但还能欣赏明月,说明他虽不能成仙,却保有赏景的闲情。
3. 幽默的哲理 全诗充满自嘲的智慧:弯腰进洞被说成"非为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山洞回声被比作破钟烂瓮。最后匆匆回家是因为"云湿衣裳"——这理由既真实又带着点撒娇的意味,让整趟冒险在烟火气中收尾。
诗人用一次郊游经历,把奇幻景象、自嘲幽默和人生感悟完美融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神奇山洞,更是一个会为蜘蛛网驻足、被云雾打湿衣服就急着回家的可爱文人形象。这种将奇幻与现实、崇高与日常混搭的写法,正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