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然物外的禅师形象,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精神境界。
前两句用"披衲"(穿着僧衣)和"几岁寒"点明禅师多年苦修的生活状态。中间四句是诗的核心:禅师内心空明不受外物干扰(法空无所染),已经开悟所以不再执着于表象(性悟不多看);他终日闭门修行(竟日门长掩),与人相遇时就像野草自然凋零般随缘(相逢草自残)。这些描写展现了禅师物我两忘、顺应自然的心境。
最后两句写禅师偶尔也会出门寻访道友(寻道侣),拄着锡杖翻山越岭(飞锡度峰峦),在动静之间保持修行。全诗通过日常细节,生动呈现了禅师淡泊宁静、自在洒脱的修行生活,让读者感受到禅宗"不执着、顺其自然"的智慧。诗中"草自残"的比喻尤其精妙,用草木枯荣的自然现象,暗喻人际交往也应如自然般不刻意、不强求。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