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罗香 雨中舟次洹上

燕子梁深,秋千院冷,半湿垂杨烟缕。怯试春衫,长恨踏青期阻。梅子后、余润留寒,藕花外、嫩凉消暑。渐惊他、秋老梧桐,萧萧金井断蛩暮。薰篝须待被暖,催雪新词未稳,重寻笙谱。水阁云窗,总是惯曾听处。曾信有、客里关河,又怎禁、夜深风雨。一声声、滴在疏篷,做成情味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船上听雨时,触景生情、百感交集的愁绪。全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将读者带入一个凄清孤寂的意境中。

上片写景,从燕子、秋千、垂柳这些春日景物入手,但用"深""冷""半湿"等词赋予它们凄凉的色彩。词人想穿春衫去踏青,却因天气阻挠不能如愿。接着写夏日的梅雨残留着寒意,初开的荷花带来些许凉意,但转眼梧桐叶黄、蟋蟀鸣叫,暗示秋天将至。时间快速流逝的无奈感油然而生。

下片转入抒情。词人想点熏笼取暖,想写咏雪的新词却找不到灵感,想重拾旧曲谱却无从下手。水阁云窗这些往日熟悉的地方,如今只能勾起回忆。最动人的是结尾:词人漂泊在外,本就思乡情切,深夜里连绵的雨声敲打船篷,更把这份愁绪酝酿得越发苦涩。

全词妙在将时间流逝、季节更替与人生际遇自然结合。通过"春衫未试""踏青受阻""新词难成"等细节,展现了一个失意文人的落寞。而最后雨打船篷的描写,把无形的愁绪化作有声的画面,让读者仿佛也听见了那一声声敲在心上的雨滴。这种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