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送陈咏之归镇阳
东垣步秋水,几曲冷玻璃。沙鸥一点晴雪,知我老无机。共约经营五亩,卧看西山烟雨,窗户舞涟漪。雅志易华发,岁晚羡君归。月边梅,湖底石,入新诗。飘然东晋奇韵,此道赏音稀。我有一峰明秀,尚恋三升春酒,辜负绿蓑衣。为写倦游兴,说与水云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送别朋友陈咏之回镇阳的场景,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上片(前半部分): 1. "东垣步秋水"四句:写朋友在秋日水边散步,水面像冷玻璃一样清澈。一只白鸥像晴空中的雪点,仿佛看透作者已无争名夺利之心。这里用白鸥象征自由,暗示朋友即将过上无拘无束的生活。 2. "共约经营五亩"三句:回忆曾与朋友约定要经营五亩田园,在窗前看西山烟雨、赏水波荡漾。这是典型的文人理想生活图景。 3. 最后两句:感叹自己壮志未酬却已生白发,羡慕朋友能及时归隐。
下片(后半部分): 1. "月边梅"五句:想象朋友回乡后的生活。月下梅影、湖底怪石都将成为他诗中的素材,这种东晋名士般的风雅情趣,如今懂得欣赏的人已经不多了。 2. "我有一峰明秀"三句:写自己的矛盾心理。虽然也有隐居的念头("一峰明秀"指隐居处),却还贪恋官场生活("三升春酒"指俸禄),为此感到惭愧。 3. 最后两句:点明写作目的。要把自己厌倦官场的心情写下来,托付给流水浮云(也就是托付给即将归隐的朋友)。
全词亮点: - 用"冷玻璃"形容秋水,既新颖又贴切 - "沙鸥一点晴雪"的比喻清新脱俗 - 通过对比手法:朋友的洒脱 vs 自己的羁绊 - 结尾把心事托付自然,余韵悠长
这首词最打动人的是那份真诚。作者不掩饰对朋友的羡慕,也不回避自己的矛盾,把中年文人面临"仕与隐"选择时的复杂心态写得真实动人。朋友归隐触发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这首送别词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蔡松年
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学家。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宋军败绩随父降金,天会年间授真定府判官。完颜宗弼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蔡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部事”,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卒谥“文简”。松年虽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民族意识使他感到“身宠神已辱”,作品风格隽爽清丽,词作尤负盛名,与吴激齐名,时称“吴蔡体”,有文集《明秀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