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江宁知府林公修撰十韵律

昭代尊儒学,惟公简拔频。
文章分造化,事业在经纶。
天马来夷路,人龙抚要津。
几年刊大典,四海属名臣。
汲引亲疏共,光华出入均。
玄晖赋江练,文畅咏汀蘋(自注:公连守宣城,吴兴二郡。)。
道契岩廊久,恩隆建邺新。
七朝皆故事,十郡得仁人。
岂晚还西掖,终朝对北辰。
一言调鼎味,膏泽被斯民(同上书卷一○九九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叫林修撰的官员(江宁知府),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话来说,可以这样理解:

1. 主题:夸一位好官 全诗都在夸林知府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官。说他被朝廷重用(“昭代尊儒学”),因为他有真本事——既能写一手好文章(“文章分造化”),又能办实事治理地方(“事业在经纶”)。

2. 用比喻说能力 诗中用“天马”“人龙”这种神兽比喻他,说他像千里马一样走通了艰难的路(“夷路”指偏远地区),像龙一样镇守重要岗位(“要津”指关键职位)。意思是这人能力强,到哪里都能干出名堂。

3. 具体政绩 说他编过重要文献(“刊大典”),在全国都有名气(“四海属名臣”)。用人不分亲疏(“汲引亲疏共”),对谁都公平(“光华出入均”)。还提到他当过宣城、吴兴两地太守(用“玄晖”“文畅”两个古人的典故暗示),说明经验丰富。

4. 深层赞美 说他深得朝廷信任(“道契岩廊久”),现在管南京(“建邺”)又受重用。夸他熟悉历代治国之道(“七朝皆故事”),在十个地方当官都留下仁政(“十郡得仁人”)。最后两句最直白:希望他早日升官回中央(“西掖”指中书省),用他的治国方略(“调鼎味”比喻宰相之才)造福百姓。

亮点: - 用“马”“龙”比喻生动,比直接说“能力强”更形象。 - 通过具体事例(编书、治理多地)让人感受到真实可信。 - 结尾升华到“为民造福”,点明好官的核心标准。

现代启示: 这首诗其实在说:好官的标准千年未变——有文化、有能力、办实事、得民心。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对优秀公务员的期待。

刘季孙

刘季孙(1033~1092)北宋诗人,苏轼称其为“慷慨奇士”。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大将刘平之子。宋仁宗嘉祐年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刘季孙交游广阔,与王安石、苏轼、米芾,张耒等文人雅士相知,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刘季孙诗,据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等书所录,编为一卷。《隰州志》称其“以文最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