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三十首·十四

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赏析

这首诗批评重山林隐士诗轻贱台阁仕宦诗的现象。方回《瀛奎律髓》崇尚“格高”,即古代知识分子所谓嶙峋傲骨、孤芳自赏的精神风貌,认为台阁仕宦都是脑满肠肥、道貌岸然、功名利禄熏心、仁义礼智满口之徒的卖弄学理、琢句雕章以欺世盗名,往往偏重江湖道学,或有借以自重。元好问借质疑三国时华歆掷金的典故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质疑。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元好问在讨论诗歌创作时写的,他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讽刺一些文人爱慕虚荣、盲目跟风的现象。

前两句说: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同,应该尊重各自的选择。住在山林里的隐士凭什么看不起当官的读书人呢?——这里批评的是某些文人故作清高,其实内心充满偏见。

后两句讲了个历史故事:三国时期的华歆曾把金子扔在地上,假装不爱钱财。诗人犀利地指出:正因为华歆故意把金子扔得那么重,反而暴露了他其实特别看重金钱的本质。——这是在讽刺那些表面装清高,骨子里却比谁都势利的文人。

全诗的精髓在于:真正的品格不在于外在表现,而在于内心真实。那些刻意标榜自己"不爱权贵"的人,往往最在意这些;而真正超脱的人,反而能平和看待不同的人生选择。诗人用扔金子的生动细节,一针见血地揭穿了虚伪文人的假面具。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0